|
君自故鄉來,應知故鄉事。來日綺窗前,寒梅著花未。閑讀王維詩,又牽起一懷對故鄉的思戀……隨撥通電話,向故鄉的發小寧寧,問詢那故鄉院內的人和事。虛榮之心,人皆有之。吾也未能脫俗,每當與他人聊起故鄉時,眼睛就會發亮,總會描摹那故鄉美好的模樣。還會自豪地說:“俺與喬羽就住在一條街上?!蹦菞l街名謂“財神閣”街。據資料所載,喬羽先生于1946年便離開了濟寧,遂投身革命,并開啟了他波瀾壯闊的藝術生涯……其實,小時候,還真不知道喬羽乃何方人氏。那時看電影,只記住了演員的名字。以及驚險曲折的故事情節,至于什么作詞、作曲、劇務之類,有誰記得……上世紀五十年代,那故鄉的院子里,新搬來三戶人家,都乃抗美援朝的退役老兵,劉叔高挑個子,背微駝,被美軍打瞎一只眼,享受殘疾軍人待遇。張叔及胡姨夫婦系志愿軍文職人員,祖籍分別為北京及上?!谌龖裟藢O叔叔家,其子東寧乃我兒時玩伴。為之,便憶起一段久遠的往事。東寧小我一歲,性格內向,為人靦腆,在我未去省城前,或回故里省親的日子里,一直追隨我及小魯的身后,背著家長,干一些捉雞摸狗的趣事。孫叔及阿姨乃志愿軍軍官轉業,待遇較高,東寧兄妹二人,家庭生活殷實,在我與小魯的慫恿之下,常偷拿家中的白饃及點心,與我等分享,在那個困難的年代,真乃其樂融融……一晃數年過去,那年冬里,因孫叔調任新職,東寧要搬家了,那夜,依依惜別,東寧將其父的銅頭牛皮武裝帶,饋贈于我。那年月,一頂軍帽,一件軍用品的紀念,便讓人久久激動著……來年,忽收故鄉家書,爺爺信中說:“東寧來家索要軍用皮帶了,緣由是未經家長同意,便私下送我的,望我省親時,帶回歸還……”讀信后,心生忿然,俗話說:“嫁出去的女兒,潑出去的水”。又者,送出去的東西,還再要回去,真乃豈有此理!那年暑假里,如約將皮帶歸還,瞅著東寧那羞澀不安的樣子,望斷東寧那顫動漸遠的背影,我知道,就此一別,便相忘于江湖了……“文革”開始了,我躲回故鄉常住。某日,去郵局寄家書,催要生活費,路遇街鄰二哥,他問“干嘛去”,我隨口一說:“快沒飯吃了,寄信給家中要錢?!睕]曾想,當我郵局歸來后,二哥竟拿著十斤“全國糧票”,硬塞到我的手里……二哥長我五歲吧,家境貧寒,姊妹多,靠其父拉地排車為生。那年他剛有工作,尚能幫父親去拉生活的上坡。還記得,我曾應諾過他,待他旅行結婚到省城來,可入住我家里。數年后,二哥要婚旅了,然而,概因年少的我,在家位卑言輕,竟無奈食言了……古人云:“來而不往非禮也”,或“季布一諾”重千金。吾雖非本意,但食言之結果,卻弄丟了那份珍貴的友誼……與寧寧的通話,漫無邊際地聊著,追溯著那再也回不去的往日時光,分享著那久遠的歡樂與悲傷,一想起我與二哥和東寧曾有的情感,心間便有了隱隱的痛。有時我在想,假如我不去省城,就生活在故鄉,擇一院內青梅竹馬的女孩為妻,過一生平庸的日子,就沒有了那些離情別緒的鄉愁,或許還能躲過一些世間的凄風苦雨,該有多好!人生那堪歲月的消磨,一晃便老去了。那故鄉的老街、里巷,以及那曾住過的院子,早已時過境遷了吧,然而,卻仍深深地鐫刻在記憶里。這種執拗的懷念,就是鄉愁吧。朦朧里,久違的二哥攜東寧,還是那年少時的模樣,微笑著在向我走來……2023,6,16于泉城夜魯黔壹點號 魯黔新聞線索報料通道:應用市場下載“齊魯壹點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齊魯壹點”,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! |
|